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主持人:立足新的历史起点,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进一步激发科创活力,还需要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朱永新:重点是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机制,秉持公正、客观原则,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评价体系。尊重规律,构筑新的科研范式,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文化氛围,让科技人才耐得住寂寞,从而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要高度重视潜在人才,对那些有潜力但一时业绩尚不突出的人要舍得“投资”,防止人才资源的变相浪费。
薛其坤: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我很高兴地看到,“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的80%。我建议,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在科研经费资助方面,对博士毕业5年内的青年科研人员,给予普惠性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同时,工资增长和福利房等应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切实帮助青年人才解决生活困难。
余兴安:随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如何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对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作出全面安排,让改革红利实打实地落到科研人员的手心里。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国际难题,被认定为“颠覆性技术发明”。2017年,此发明专利获得5.2亿元转让费用,团队获得约4亿元。而且,根据科技人员因成果转化获得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缴纳税款的相关政策,团队一下子少缴7000多万元税款。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应想方设法让科研人员安身、安心、安业,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识才爱才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主持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朱永新: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统筹好人才自主培养与引进工作。要尽快摸清我国人才家底,区分总量紧缺和结构性紧缺,制定分类改善政策。加大领军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争取涌现更多能够自主提出重大原创科学问题、建立理论体系、形成学派的高端科学家。完善国际引才相关配套政策,提升海外人才吸引能力。同时,要平衡好国际引才和本土育才的关系,避免“重引进、轻培养,重经历、轻能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薛其坤:只有不断激活人才工作“一池春水”,才能让“人才引擎”释放澎湃动力。“揭榜挂帅”是当前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人才评价难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倒逼科技资源优化整合、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引导和聚集创新要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创新举措。要做到征集“真榜”,攻关的课题要从科研一线、生产一线遇到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中提炼。要做到开放“发榜”,以能力、实绩为选拔标准,“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最终,要实现通过“发榜”在更大范围遴选“英雄”,通过“赛马”在科研和产业领域形成更多“高峰”。
余兴安: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整体优势。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应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让中华大地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以人才之桨撑好高质量发展之舟,不断开拓进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努力实现从人才强、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
上一篇:如何释放“人才引擎”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