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群山环抱之间,翠绿农田星罗棋布,旅游大巴往来穿梭。望着长势喜人的大白菜,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梭罗沟村种植大户王超对今年的收成信心十足。
今年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聚焦“生态、产业、乡村振兴”三向发力,阿坝州全方位加强生态保护治理,让农业“兴”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阿坝大地徐徐展开。
开展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屏障
从阿坝州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沿岷江往上游行进,便是岷江源。
岷江、涪江发源于松潘县,这里也是长江和黄河的重要生态屏障。松潘县2022年度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来成效初显——昔日的裸露山坡已全部种植了云杉和高山柳,枝干挺拔,生机勃发。
2019年12月,四川松潘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草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松潘县川主寺镇寒盼村负责对公园部分区域进行生态巡护。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彭措介绍,村里63户人家每户都参与其中,村民定期对公园的环境卫生、防火安全等进行巡护。
依托岷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松潘县还建设了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如今,这里常常是游客探寻公园的第一站,也成为上接九寨、下连黄龙的生态研学旅游热门地。
发源于阿坝州红原县刷经寺镇的白河,蜿蜒流淌150公里后汇入黄河。曾经,红原县草原沙化严重,风一吹全是沙子。如今,白河沿岸随处见绿,大部分区域林草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
在白河流经的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边坡上可见一丛丛矮小灌木错落排列,还分布着不同大小的网格沙障。这是德香村一个沙化土地治理点的景象,为了把流动沙丘固定住,红原县采取“防风阻沙林带+生物沙障+灌草间种+施肥”的方式治理沙化土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红原县根据沙丘的不同类型和土地沙化的不同程度,分别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走进若尔盖县黄河大草原,放眼望去,曾经的废弃矿山上,小草破土而出,绿色向远方延伸,一片生机盎然。
若尔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在若尔盖,因天然地质变化或过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而形成的裸露基岩,不仅影响草原的美观,还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若尔盖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用椰壳纤维制成椰丝毯,为草原内局部裸露基岩“盖上毯子”,“椰丝毯既保温保湿,又能防冲刷,适应各种草种生长,为植物提供长期的土壤保湿、防风保温等功能”。
据了解,自若尔盖国家公园启动创建以来,阿坝州高效推进“若尔盖山水工程”,创建区开工一级子项目17个,完成投资9.7亿元。推进“七大保护”行动、“七大治理”工程,开展黄河上游干支流综合治理和生态防护带建设,全面落实治沙还湿、填沟还湿、限牧还湿等措施,创建区建成生态防护带741.5公里,治理沙化土地22.7万亩,恢复湿地11.1万亩。据测算,公园范围内的花湖湿地水位上升了52厘米,湖泊面积扩大了435公顷,黑颈鹤种群数量突破2000只,白尾海雕、胡兀鹫等珍稀野生动物也在这里落户安家,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
上一篇:总结经验 稳妥推进(快评)
下一篇:开发生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